- 2011-1-29 文章来源于《证券市场周刊》证券市场周刊订阅
- 2009年末,铁道部负债总额已达13033.86亿元,要支付的利息达400亿元以上,未来有可能超过1000亿元。中国高铁建设债务不同于财政负债,不同于国企贷款,是变成了财政负担的企业负债。中国高铁显然希望占据政治和经济的双边利益。
-
【《证券市场周刊》特约作者 赵岩】中国铁路进入了高铁时代,而这个新时代,显然没能成为老春运的福音。
一边是一如既往的一票难求,一边是雷打不动的分毫不减。当高票价成为运输需求跨不过去的高门槛,高铁到底是为谁捍卫高票价?为政治?为经济?
不得不说的是,只要高铁仍在空驶,从任何一个角度讲,都将不合逻辑,都会成为高铁的败笔。
中国高铁是投资人眼中绝对的明星,因为它具备政治、经济双重特殊地位。它是中国少数通过引进吸收与创新、全面掌握核心技术的产业;也号称是中国少数能系统向国际市场出口、并拥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制造业领域。
因此,似乎可以堂而皇之地说,谈高铁不要谈经济。但高铁却是以企业模式管理运营。何谓企业?企业是长着经济大脑的社会运行单元,顺着这个大脑的逻辑思维,航空公司才甘愿在飞机出发前以"出奇"低的票价售票,因为他们知道:空载一分不赚,降价则是能赚一分是一分,赚一分就少亏一分。
既然在商言商,借用网络流行语,高铁建出来了,运还是不运都在那里,是宁愿空驶还是降价合乎逻辑呢?不能赚钱,至少要减亏,而中国企业怎么如此特立独行?高铁在为谁的利益捍卫高票价?
从高铁收益来看无一盈利。石太客运专线第一年就亏损8亿元,2010年亏损估计接近9亿元。郑西高铁2010年2月开通全年收入预计约为6亿元,但银行贷款利息就达每年11亿元。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京津城际铁路,2008年8月开通一年多时间内就亏损逾7亿元。有铁路研究人士预测,现存高铁收益期至少在20年以后;20年后能否盈利,还是未知。
中国高铁具有深远的政治军事意义,而政治军事从来都不是空架子,否则主权债务危机也不会成为2011年各国政府头号心头之患。既然谈政治,现代社会政治的名义是公共福祉,兼及公共福利而承受亏损也无可厚非。尤其当铁路运力不足是中国长期短板,而服务对象又恰恰是社会偏低收入人群时。而目前的亏损,却没能成就公共福利,还留下一个大窟窿,未来由谁填补?
国家审计署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服务中心出具的《审计报告》显示,2009年末,铁道部负债总额已达惊人的13033.86亿元。而民生银行报告则显示,快速增长的债务融资规模使得铁道部门2009年支付的利息高达400亿元以上,未来有可能超过1000亿元。
中国高铁建设债务不同于财政负债,不同于国企贷款,而是显然成了财政负担的企业负债。
中国官方舆论质疑,2014年铁道部将迎来还债高峰。"偿债钱从哪来,主要从铁路建设基金,估计每年税后在500亿元左右,但2009年铁道部还本付息的资金就为733亿元,今后几年的还债规模还会继续增加。据铁路系统人士透露,铁道部有意将高铁建设的债务和股权装入一个新的资产管理公司中,通过资产抵押或者行政剥离方式,使铁道部实现自身无负债运行。这种手法与过去国有银行剥离不良资产的做法异曲同工。铁道部的负债到底是什么性质?"
高铁的企业身份于是成了要向国民牟利的同义语,政治意义则成了国民出资的代名词。"你要出钱,让我赚你的钱",这实在是不可想象、绝无仅有的单边美妙买卖。
你到底想靠上市,圈投资人的钱?还是要靠征税,套纳税人的钱?如果是前者,你当生意做,如果是后者,就当"政治"做,而中国高铁,显然希望占据双边利益。无论政治还是经济的底线,用谁的钱,要让谁享受福利。如果对于出资者,既不算经济账,又不算政治账,只提供这样一本糊涂账,就成为一种特殊体制的怪胎。
作者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,现旅居美国旧金山
2011年2月19日
高铁为谁捍卫高票价
订阅:
博文评论 (Atom)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