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8月16日

最坏时刻即将过去?

  • 最坏时刻即将过去?
  • 2011-8-6    文章来源于《证券市场周刊》证券市场周刊订阅
  • 一些信号:似曾相识的外资股东减持潮和卖方分析师下调评级,这似乎预示着银行股最糟糕的时候即将过去。
  • 【《证券市场周刊》记者 叶兰娣】资本市场总是令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,银行股亦不例外。

    基于巴塞尔资本协议III的中国银行业监管措施基本公布完毕,而且无论怎么测算,对上市银行的影响都非常有限。可以说,市场已经消化了足够多的坏消息。抛开基本面的讨论,市场似乎已经给出了一些信号。

    外资股东减持潮的启示

    近段时间以来,有关外资股东减持中资银行股的消息不绝于耳。

    8月2日,工行(601398.SH,01398.HK)战略管理与投资者关系部一位负责人证实,持有6.38亿股工行H股股份的美国运通从高盛国际购入了一个工行H股的卖空期权。

    7月5日,新加坡主权投资旗舰淡马锡减持了51.88亿股中行(601988.SH,03988.HK)H股和15.02亿股建行(601939.SH,00939.HK)H股,合计套现282亿港元。而美国银行持有的255亿股建行H股也将于8月29日底解禁,市场传闻美国银行极有可能减持。

    此前一季度,美国资本研究与管理公司就曾两度减持农行(601288.SH,01288.HK)H股,累计抛售1.4亿股,套现5.7亿港元。5月,该公司又减持4335万股工行H股,套现2.7亿港元。

    如果我们留意2008年末至2009年初这段时间市场上关于银行业的消息,在外资股东减持中资银行股,同时银行股形成底部区域,此后便迎来上涨。

    2009年1月7日,美国银行以股份配售的方式售出了56.2亿股建行H股股份,套现近23.7亿美元;1月8日李嘉诚基金出售20亿股中行股票,约套现40亿港元,仅一周前,瑞银集团向15家机构投资者出售了33.8亿股中行股份,涉及资金8.35亿美元;1月13日,苏格兰皇家银行减持中行108.09亿股,套现近23.7亿美元。

    2009年4月末,美国运通和安联集团出售6.38亿股和32亿股工行H股股份,涉及资金149亿港币;5月12日,美国银行抛售135亿股建行H股,涉及资金约73亿美元;高盛于6月1日出售所持的约30.3亿股工行H股,共套现约148亿港元。

    2009年上半年,中证300银行指数却处于上行通道,自2009年1月5日至2009年7月31日,该指数上涨超过1.15倍。

    卖方报告的反向信号

    翻阅历年卖方分析师报告,如果将分析师们给银行业的评级与银行指数走势对照起来看,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――分析师们总是看反。

    当中证300银行指数于2007年11月1日达到历史高位8170点时,几乎所有的卖方分析师对银行业的评级都是"买入"、"推荐"、"增持"、"强于大市"等。

    如申银万国在2007年11月底发布的2008年上半年银行业投资策略报告中写道:"银行业估值基本合理,仍有提升可能,明确的业绩增长成为最大吸引力。"事实证明,几乎整个2008年,银行股都处在下跌通道,中证300银行指数在2008年10月27日才探到2223点的底部。

    而自2008年末银行股价形成底部区域之后,2009年上半年便迎来了一波反弹,中证300银行指数在2009年7月31日达到5428的相对高点。但是,对于这一波行情,多数卖方分析师都未能提示。

    当银行指数在2008年末的底部区域徘徊时,多数卖方分析师对银行业给出了"中性"评级。需要说明的是,鉴于分析师们几乎从不给"卖出"评级,"中性"评级已足以说明问题。

    申银万国在2008年11月末发布的2009年银行业投资策略报告中表示:"银行股短期收益最大化的时机未到。"国信证券2009年银行业投资策略报告也将银行业评级下调为中性,表示银行业趋势性机会最早出现在2009年下半年。国泰君安2009年度银行业策略报告将银行业综合评级调整为中性,表示银行业存在短期诸多不确定性及风险较大。

    结合目前的情况,银行股同样是在底部徘徊,虽然多数卖方分析师仍维持对银行股乐观的评级,但已经开始有分析师下调银行业评级。申银万国7月29日发布的研报将银行业评级下调至中性;海通证券(600837.SH)6月28日发布的2011年中期策略报告也下调为中性。

    这是除了自2008年末以来一直对银行业维持中性评级的中银国际,以及自2010年6月开始下调银行业评级至中性的宏源证券(000562.SZ)外,新近加入银行业中性评级行列的主流卖方报告。这也带给投资者一个信号――即银行业最糟糕的时候即将过去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