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9月20日

分级债基B类惨剧

  • 分级债基B类惨剧
  • 2011-9-17    文章来源于《证券市场周刊》证券市场周刊订阅
  • 分级债基上市后出现暴跌,导致此前想赚取超额收益的机构被深度套牢,引发了基金公司后续产品的募集困难,是到了反思这类产品的时候了。
  • 【《证券市场周刊》记者 袁京力】9月15日,中欧基金发布公告称,公司旗下的分级债基将上市交易。根据其公告,B类产品主要由其股东国都证券购买,后者认购的金额为1500万元,超过50%的比例。

    不过,在认购持有3个月之后,B类产品面值只有0.88元,由此计算,其二级市场交易价格的跌幅至少为10%,国都证券此次认购的浮亏达200万元。

    这是分级债基上市交易遭遇噩梦的最新写照。这类旨在为激进的投资者获得超额收益的创新产品,正在成为套住众多机构投资者的工具,令参与认购者损失惨重。

    已经运行超过四年的分级基金,从某种意义上只是基金公司的圈钱工具,B类产品并不能成为投资者获取超额收益,不能不令人反思。

    分级B类产品凶险毕露

    这不是第一只被套的产品。

    8月29日和9月2日,万家基金旗下的“万家添利B”和博时基金旗下的“博时裕祥B”分别上市交易,两者均出现了连续暴跌,目前的跌幅依然在25%附近。

    如此暴跌让参与申购的基金损失惨重。

    以“万家添利B”为例,前十大投资者为齐鲁证券、上海证券等机构,合计认购2.4亿份,其中齐鲁证券单独认购1.3亿份,按照目前的交易价格,本次认购浮亏高达3000万元。

    后上市的“博时裕祥B”,参与认购的机构为海通证券、国海证券等,其中海通证券认购3000万元,以目前的价格浮亏800万元。

    作为一类创新产品,自2007年推出以来,目前市场共有分级股基和债基18只,其中交易价格在1元面值以上的产品只有3只。

    尤其是,债券B类产品的暴跌正影响后来者的生存。

    据记者统计,目前正在等待批准的分级债基共计7只,而这些基金B类产品的募集,正在成为基金公司的“心腹大患”。深圳多家已经上报类似产品的基金公司,已经颇为担心监管层目前批准他们发行分级债基。

    事实上,最近的产品募集已经受到了影响,相较年初动辄几十亿元的募集规模,目前的规模已经锐减。9月1日成立的海富通稳健增利分级基金总募集额只有2.2亿元,刚刚超过2亿元的最低成立门槛。

    对于基金公司而言,在无法通过良好的业绩吸引资金的情况下,以创新产品吸收资金进入不失为一个绝佳的替代方式。

    比如,内部原定只发行60亿规模的长盛同庆分级基金,在投资者踊跃认购情况下,吸收了147亿元的规模。

    不过,如此大的股票型基金运作却毫无优势,尽管运作了两年多时间,长盛同庆B的净值0.8元附近。在过去两年多时间,虽然B类产品表现不佳,长盛基金却收取了超过5亿元的管理费。

    产品设计陷入两难

    曾经因为创新备受欢迎的分级基金,已经陷入尴尬的境地。在不少基金公司看来,这中间除了基金公司自身的跟随之外,则是监管层对分级基金的严格限制所致。

    据统计,在目前已经上市的18只产品中,除了4只B类产品能维持在面值之上外,其余均低于1元的面值,甚至最低的大成景丰B跌至0.6元附近,半年多时间下跌超过40%,这甚至是债券型基金经理所不敢想象的跌幅。

    “监管部门的意思是越简单越好,产品设计上很难出新花样。”一位基金公司产品设计部人士向记者透露。按照监管层的思路,分级基金的产品设计宜简单而不宜复杂。

    这大大压缩了基金公司产品创新的空间。在此情况下,分级债基产品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现象,各基金公司推出的分级股基之间或者分级债基之间的差别并不大。

    据多位基金公司人士透露,在上报这类产品时,大家无非是在固定收益A类产品利率、杠杆倍数、跟踪的投资标的上面做文章。

    而基金公司更热衷在杠杆倍数上下功夫,但更高的杠杆的直接后果是:B类产品净值下跌厉害,直接影响其上市后的交易价格;而过低的杠杆又不能吸引投资者参与B类产品的认购。

    就杠杆倍数而言,目前多数分级债A类产品与B类产品杠杆倍数为3.3倍,更高的杠杆甚至达到了5倍和10倍,这加大了B类产品在下跌通道中的风险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